发布时间:
2025-03-08
除开官府的剥削★★,还有地主阶级的压迫★★★。自从战国以来★★★,中国社会进入土地私有制时代,相对于之前的土地公有制★★,私有制下的土地流转相对十分容易,而这为后来的土地兼并创造了条件。
十户富民为里长★★★,其他农户称为甲首,以十年为期,由十位里长轮流管理本里★,负责督导生产、征派赋役以及维护社会治安★。
但随着唐朝中后期的土地兼并等现象的加剧,官府已经无法通过该制度来保证赋役的稳定征发★★★,因此不得不废除。
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市场价格的不稳定,农产品在售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价格浮动★★★,而这给了一些商人渔利的空间。
民生问题在每一个时代都是一个国家必须要重视的问题★★★,在封建社会中,官府一方面要向百姓征发赋役,另一方面必须着力控制赋役力度与百姓承受能力的平衡。
而明朝立国以来还要不断应对来自北方的鞑靼★★★、瓦剌以及来自海上的倭寇进犯,后期还有对后金的战争,这些状况都加剧了明朝的财政困难,使得明朝不得不厚取于民。
中国通过长期的对外贸易顺差获得了巨额的白银★★,使得中国社会的白银存量急剧增加★★★,为后来白银成为中国主要的流通货币之一创造了条件。
简单说起来就是将过去的赋税以及力役合为一项,并且废除过去的直接征收实物的交税方式,改为缴纳白银。
但随着社会的稳定,不断壮大的地主阶层会大肆的吞并原本属于自耕农的土地,这使得地主阶层不断膨胀,而农户流离失所,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化★★。
一直以来,白银在中国的货币体系中地位并不高,在明清以前,是不存在大规模的白银流通的★★。
而此时的明朝百姓已经度过了王朝前期的温和期,明朝的土地兼并正在大肆发展,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分配矛盾与土地矛盾是困扰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痼疾★★,也是一个死局,没有哪个朝代能够摆脱这一诅咒★。
但在熔铸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损耗,使得白银的实际数额较征收数额有减少。但国家的税额是一定的,必不可能缺少,因此只能另外向百姓再次征收火耗这一税种★★。
一个典型例子是汉朝★★,汉代在文景之治时期税赋比例缩减到了百姓收成的三十分之一的水平。
而一条鞭法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丈量天下土地★★,搜括被富户隐瞒的隐田★★★,使得被计入国家征税范围的土地增加了数百万公顷,给财政增加了大量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
经济社会的演变对政治社会影响巨大,几乎每个朝代的兴亡更替都有这一无形力量的左右。中国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政权是明朝,而明朝的兴亡的症因其实也可以归结到经济层面★。
此外★,并非所有地区的农户数量都恰好是一百一十户,而多余出来的鳏寡孤独的农户被称为畸零户★★★,不在赋役征发之列。
而里甲制度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由当时著名的齐国宰相管仲主持制定,通过编户齐民★★,将社会人口分成一个个小单元★★,然后层级管理,以使得中央和地方形成一种严密的管理网络★★。
而除此之外,赋役合并也并不彻底,在一些地区仍然会存在其他繁杂的税目,使得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预计的减轻★;再加上作为统治阶层的大地主可以借助特权转嫁或逃避税负,对农民来说还是不公平。
但中国封建王朝是一个典型的人治社会,皇权高于法律,因此必然产生对该制度的破坏。秦朝无限次、无限期的征发徭役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得社会动荡,民怨沸腾★,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一条鞭法改革对挽救明朝的危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其也并不是全无问题。从计亩征银一点来看★,百姓想要交税就需要到市场上变卖农产品★★★。
而具体而言,一条鞭法除了将赋、役合并,还包括改民收民解为官收官解以及改革里甲制度。
此外,官田与民田的税率不均问题也得到解决,税赋标准改为按财产多寡进行征收★★★,使得贫民的税负减轻而富家大户的税负加重,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计亩征银的方式使得百姓在交税的时候必须事先将农产品卖为白银,因此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关于明代之所以能出现计亩征银的税收方式是和明代白银输入的历史分不开的★。
而明朝就是借鉴了这一制度,他将地方上的百姓每一百一十户构成一个单位★★,其中一百户是普通民众,而另外十户是富民。
但这一主张明显具有理想性,封建政权是脱离生产的纯消费者★,而人的欲望往往是无止境的★,因此官府很难长期去维持一个低消耗水平的财政开支。
明朝官府在征收赋税之时,官田的税率要高于民田★,使得贫困的百姓反而税负重,富有的地主反而税负轻。这一问题加剧了百姓生活困难的现状。
火耗的出现再次给了官府盘剥百姓以空间,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得不到规范化,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在张居正死后,地主阶级反攻倒算,不仅给张居正罗列了一串罪名,还将他的政策基本废除★,万历朝的中兴气象就此断绝。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因为是平民起家,朱元璋因其早年经历对百姓疾苦有深刻认识,因此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为了杜绝本朝的贪腐问题,朱元璋不啻以严酷的刑罚来威慑百官。
同样的问题摆在了明朝的面前,明太祖朱元璋也和他的前辈们一样,一方面给百姓分土地,一方面减轻百姓的负担。
再者,正因是平民出身,朱氏皇族在社会上根基薄弱。于是,如同历史上其他崛起于白身的王朝一样,明朝对于皇族极为优待,他们不仅不事生产还有丰厚的俸禄,并可以世袭。
但因为明朝官俸微薄,而并非所有的官吏都如海瑞一般清廉刚正,因此即使是剥皮实草这般酷刑也没能遏制明朝的贪腐之气★★。
这两样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并不新奇,早在唐朝就已经有了类似的统计各地区户口、人丁★★★、土地等数据的制度,朝廷以此确定对当地的租、庸★★★、调等赋役的征发力度。
面对这一情况★★★,自万历朝以来,朝廷一直致力于改革★★,而以张居正主持的一条鞭法改革成果最为显著,影响也最为深远。
在以往的税收过程中,税赋和徭役是分开的★★,并且税赋多以实物上缴。此后★★,税赋和徭役合并,只需一起缴纳白银★★,至于徭役由官府出钱招募工人。
比汉朝更早的秦朝,其在政治制度方面有完备的律例,规定了百姓每年要负担的税赋以及力役,官方对力役的次数以及时间都有明确的规定。
作为中国一个新生的封建政权,明朝必然要重建在元末以来遭受毁坏的社会秩序★。
一条鞭法下,官府以土地数量为征税的依据★★★,没有土地的人是不征税的,这就使得一些商人以及手工业者得以逃脱赋役。
在封建政权初步建立时期,官府会尽可能的给每一家农户分配足额的土地★,以鼓励其生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恢复。
忧患之中,自然会有有识之士来惩改时弊,于是便有了万历新政的出现★★。而在这一过程中,明朝宰辅张居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和他的一条鞭法为衰病中的大明王朝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以致于最后,明朝竟然有超过一百万养尊处优的皇族,这样庞大的纯消费群体吞食了社会巨量财富。
直到清雍正年间,官府才将火耗定为固定税种,进行规范化,并以此给官员发放养廉银,也就是通过额外的津贴补助来避免官员贪污★★。
明太祖朱元璋在参考前代赋役制度的基础上★★,为大明王朝制定了一套社会管理制度★★★。而明中后期社会的剧变★,使得原有的社会制度残破不堪,如果不及时进行改革★,明朝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这一措施简化了税收工作★,提高了税赋征收效率。同时还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使得有部分劳动力流入了手工作坊★★,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但在汉武帝一朝,皇室用度与战争消耗数额剧增,由此使得税赋比例不断攀升,不但耗尽了文景以来的国家积蓄,还透支了国力,导致国家衰弱动荡。
对于一条鞭法的文献解释如下: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工★★★, 丁粮毕輸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缴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費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而之前的税赋收缴多委托基层群众代为组织管理★★★,此后由官府全程负责,这一措施避免了私人操作可能出现的舞弊问题★★★,有利于维护百姓的利益。
而征收白银带来的一个新问题是民间上缴的银子大多是散碎银子,为了便于清点运输必然要进行重新熔铸,使其成为标准的银锭。
但正如我们之前所说,分配矛盾以及土地矛盾是每一个封建社会都无法摆脱的在其王朝的稳固期都会逐步暴露的难题。随着明朝社会的发展★★,这一问题初露狰狞。
此外★,明朝前期的税收制度还对百姓不利★★★。明代的田地分为官田与民田,官田指国家所有的土地,而民田指地主所有的土地★★。
为了保障其政策的实施,朱元璋制定了一套管理办法,其中就包括鱼鳞图册、黄册以及里甲制度★★★。鱼鳞图册和黄册是明朝用来存储土地★★、人口等数据的数据库★,而里甲制度是明朝用来在基层保障其经济制度稳定运行的地方管理制度。
而一条鞭法在其施行的时间里一直遭到地主阶级的★★,张居正本人也被视为仇敌。
但由于在明代,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西方社会通过殖民贸易攫取了巨额的白银★★。而西班牙等一些老牌殖民帝国的白银有很大一部分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流入了中国★★。
正是通过鱼鳞图册、黄册以及里甲制度★★★,明朝官府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一个稳固的管理制度★★,对于明朝前期的社会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儒家讲求仁政★★★,认为民为本,君为轻,因此君主要行王道★★,减轻百姓的负担★。
相关资讯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
2023-12-06